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当代大学的使命担当
作者: 发布时间:2019-11-01 16:03:15
来源:光明日报作者:张学立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”“这些年来,中国同各国一道,在教育、文化、体育、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,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。”教育交流合作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任务。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是文明深度交流互鉴的基础,要充分发挥大学的重要作用,加强各国教育交流,促进文明交流互鉴、世界和谐发展。

大学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传播者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、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。只有交流互鉴,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。只要秉持包容精神,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。大学是产生文明、交流文明、互鉴文明、传承和传播文明的关键场所,文明深度交流互鉴需要大学这一载体。大学教育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,是世界人民共享文明成果的有益平台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《教育2030行动框架》,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关注教育目的和相关性,促进跨文化对话,尊重文化多样性。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后,大学之间交流合作成为各国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。大学之间的往来,为各国文明深度交流互鉴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。因此,要利用好大学这一“通道”,厚植文明深度交流互鉴的思想,为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当好“宣传员”。

大学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研究者。加强对文明交流互鉴传统的研究,是大学担当使命与促进自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。从历史深处探索发展规律,是大学应始终致力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。尽管从当前各国历史和有关研究中,大致能了解一些重要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片段,但总体上还是不够系统,且记述的侧重点并非交流互鉴,更多只是记录文明互动的一般特点。因此,做好相关研究十分必要。我们应致力于把交流互鉴的内容研究透彻,还原相对清晰的文明交流互鉴历史过程,展现人类历史丰满的社会性与客观规律性。纵观人类发展历史,文明交流互鉴是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的动态过程。因此,研究素材也是不断丰富的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现在,“一带一路”、“两廊一圈”、“欧亚经济联盟”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,各国在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。这样一个时代性如此明显、研究空间如此多元开放的全新地带,呼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范式。

大学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的共识表达者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,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,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。文明是多样的,也是可以对话的。我们要充分尊重差异,努力寻找最大共识。共识需要表达,大学要做共识的表达者,以促进更深的文明共识。在一定程度上,知识界的表达既可为官方交流奠定基础,也可为民间友好互动作引导。诠释好文明并表达文明,是大学的优势所在,也是大学的使命所在,我们在这方面大有可为。大学可从诠释和表达教育文明共识做起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究报告《反思教育:向“全球共同利益”的理念转变?》中有一个观点: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,就应该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。教育和知识是全球共同利益这一理念,是教育共识的一种有效表达,从中可以看出教育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重要作用。各国大学都应立足共识做好共识的表达者,促进文明深度交流互鉴。

大学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建构者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、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、音乐、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。文明交流互鉴本质上要求推进内涵式文明交流互鉴,建构起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高峰,而其根本是要有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基础的理论思维的导引。大学是理论研究高地,是产生、孕育理论思维之地。因此,大学要在推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中丰富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,既要把文明传承好,又要在传承中推陈出新。大学要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文化传承创新、国际交流合作中建构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,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有造诣的国际人才,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通过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不断丰富文明交流互鉴领域,加强各国大学学术交流互动和人才培养合作,切实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的路径与领域。在推进文明深度交流互鉴中融入多样性元素,让文明多彩绽放。

大学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行动者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,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,发现别人的优长,启发自己的思维。大学要做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传播者、文化的研究者、共识的表达者、内涵的建构者,必须落点在做实践的行动者上。教育领域的文明交流互鉴有深厚的实践基础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等中国方案,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,引起了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刻反应。“一带一路”的起点在亚洲,亚洲各国已经走在探索富有区域特点的教育交流合作的道路上,努力推动各国日益走向繁荣。我国大学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,已与其他国家高校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,通过互派留学生、学术交流、合作办学、科研合作等,在教育中践行文明交流互鉴,积极培养文明交流互鉴的行动者,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经验。

(作者:张学立,系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)


上一篇:文化自信与国运兴衰
下一篇:正确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基本属性和价值取向

Copyright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5024443号-1
地址:河北省泊头市解放西路光明街150号 邮编:062150
http://www.btzyxy.com.cn 建议您使用1024*768及以上分辨率